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後記~~檢討與回饋




    17天的「公共運輸環島情」計畫在825告一段落,這些日子以來某些旅行中的感動仍在心中迴盪,接下來計畫的成果,我想應該提供一些回饋給主辦單位做為我的「感謝」之意。
    這次另類的「遊學台灣」,以雙腳與五官經驗台灣正在發生的29個在地故事,而它們與我ㄧ樣雖然處於「進行式」,但同樣都融合著個人夢想與「利益他人」的自我實踐。走過了這個過程,那麼以下就是我的計畫檢討與回饋:
我的檢討
(一)客運使用比例仍可改進
    回頭想,公路總局提供計畫經費應該是想鼓勵以「客運」為主要交通工具,然而走訪過程卻發現有些困難。尤其台灣東部及南部要全程用「客運」旅行,是得用「時間」來換取搭乘的機會,由於參訪者的安排數量較多,讓我沒有太多「等車」時間,像「一天只有兩班車」的五溝水難度又更高了。也因此,可以思考要鼓勵「慢活公車旅行」,到底「背包客」等公車的時間以多久比較適合呢?
    提供客運「便利性」規劃本來就不容易。不可諱言的,我以「火車」作為「跨越縣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因為火車「時間」較容易掌握。規劃初期曾想以客運連結「基隆到宜蘭」,就因無法趕上參訪點的公車時間,最後選擇火車。而「花蓮到台東」也如此,客運一天只有一班車,且全程四個小時才能到達,這樣的安排真的不容易,而從台東到屏東是沒客運可搭,火車當然是唯一選擇。來到屏東,屏南、屏北距離超過2個小時,被載到五溝水時,在地人說這裡一天只有2班車,可是五溝水是個人文與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樣的交通讓人難以「親近」啊!
(二)網路使用的困擾
    活動前在網路上建立了臉書社團及Yahoo部落格,在活動進行中,臉書分享多是上傳照片以及文章分享為主,而「公共運輸環島情」的網頁分享,因為一直遇到無法張貼的問題,最後只好放棄。而Yahoo部落格因為有留言者的限制,朋友跟我反應必須申請才能登入留言,這也是當初沒想到的。後續臉書分享,又遇到Yahoo部落格文章被臉書封鎖,只好到Google再申請一個Blogger分享文章,這些網路分享的情況,對自己來說是有些困擾的
    不過因為網友的協助,也讓部分文章能在網路上被轉寄,而成果影片透過網友楊武男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影片製作受限於成果報告的時間,不過未來可以另外加製完整版再來分享。而計劃外透過臉書舉辦了兩次「共學日」活動,雖然點「參加」者不少,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這也是我在文章中討論到「網路活動」如果沒有「實體互動」的信任,很難創造真正的連結。
    倒是因為我的走訪主題與「社區發展」有關,因此引發一些相關工作者的興趣,例如埔里電子報就轉載我的文章、南迴協會也來函要轉載到他們的網站上。我無法知道誰看了文章,但是我相信從社區發展的角度切入,一定會對社區關懷者產生影響的。
(三)預約「未來」的旅遊行程
    當全球化的浪潮逐漸轉向「全球社區化」或「全球在地化」時,挖掘社區裡的各種資源就成在地組織必做的功課。一般人認為的「旅遊」多會將眼光放在既有的「風景區」或「遊憩區」,殊不知道「社區發展」正在預約未來的旅遊點,因為它融入在地生活、趣味與特色,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旅遊內涵。因此,我的計畫主軸雖然是「關懷在地的人或組織」,但也因為要與這些人接觸,我先了解了這些地方所面臨的「交通困境」。
(四)時時樂於分享
    「旅行」的趣味在於行程中所接觸的人事物,這趟旅程我徹底發揮「分享力」,無時無刻與別人分享「公共運輸環島」的趣味,甚至鼓勵他人明年有機會也加入申請的行列,或者自己規劃一趟屬於自己的環島旅行。因為這樣的態度,一路上得到許多回饋,例如經過宜蘭大學,司機正好畢業於宜蘭大學前身的宜蘭農工,他就跟我分享自己就讀宜蘭農工時有趣的學生經驗。一起下車的阿婆還跟我說「我搭車這麼久,從來不知道這個司機這麼有趣啊!」。或者在等公車時,有人會提醒自己怎麼搭車,在埔里崎下等車時,跟阿婆聊天,她知道我在環島,竟然一直提醒我說「路在嘴巴上,要記得問人才不會搭錯車喔!」,阿婆的貼心也讓人滿心溫暖!其實,理應在客運裡是不能跟司機交談的,但是我都會以「環島旅行」為由,請司機在我要下車的站牌快到時提醒我,而「環島旅行」也就很快變成我們的「話頭」,雖然我的聲音沒有很大聲,但是同車的人大概都知道「這個女生拿交通部的計畫在環島旅行」。對我而言,分享力是我另類的「活動宣傳」。
(五)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計畫的開始
    這次計畫得以入選,真的非常感謝,能去拜訪這些放在心中很久卻沒有機會去拜訪的組織或人,就是因為入選才得以實現夢想。「社區」對我來說,不僅是工作場域,更是實踐「夢想」的地方。在這趟旅程中,看到這麼多人用自己的方式關注在地發展,或者為在地做一些好事,這些都強化我對「社區」遠景的能量。因此,延續「公共運輸環島情」計畫,下一步我想把「社區合作」變成一種運動,讓社區的人有能力「互助」,或者兩個社區間也能產生「互助」網絡,因此另外一個「台灣幸福」的故事就有可能因此展開。透過這次計畫,下一步我想「揪集」更多願意伸出雙手提供別人「幸福」的人,一起創造故事,而我的「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正努力向前當中……
給予主辦單位回饋
    沒有一個計畫是完美的,但是我確信每個計畫都有它獨特價值。因此,花了17天走過25個參訪點,他們能用另一個角度提供主辦單位怎樣的回饋呢?
(一)為「誰」而規劃的交通路線
    在埔里紙教堂時,我跟暨南大學博士生張力亞分享公共運輸環島計畫的想法,他說要推動公共運輸旅行應該先問「主體」是要給誰搭乘的?他說如果連居民都覺得客運不方便,那麼「背包客」或「觀光客」怎麼會想用客運來旅行呢?
(二)建構公共運輸旅遊平台
    確實現在有很多背包客是會想用公共運輸工具旅行,但是要推廣「旅遊」,那麼就可以鼓勵背包客將自己走過的行程分享出來,並且集合建置在一個「公共運輸旅遊平台」上,讓想用這樣方式旅遊的人可以在此交流,這樣的作法政府不需要花大錢,卻可以豐富旅遊的深度與廣度。這是張力亞分享的觀點,我覺得非常的棒。
(三)建置短距離循環客運的可能性
    面對「節能減碳」議題越來越夯,怎麼運用最小能源創造最大便利,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看到交通部推出「台灣好行」公車來連結景點交通是很棒的做法,然而景點以外的交通連結,是否能套用這種「短距離循環客運」方式來提供民眾便利交通呢?當交通便利性提高,相對使用者就會增加,我認為這是「公共運輸旅遊」最基本的問題。畢竟,越是便利的交通,越能帶起背包客隨時出門旅行的動力,甚至對推展外國人來台灣旅遊也是很好的基礎。
(四)全台悠遊卡「都會通」
    這次環島旅行發現到台北捷運的悠遊卡在全台客運都可使用,這是非常棒的,至少我不用每次得為「找零錢」或「購票」而手忙腳亂。透過這種「一卡都會通」的做法讓旅行可以更輕鬆,真的非常便民,這對「公共運輸旅遊」有加分作用。
(五)客運司機的多語言能力培養
    當我從旗山前往台南路上,遇到一個只會講客家話不會講華語的阿婆,這對只會講台語跟華語的司機來說,產生溝通上的問題。還好因為台北捷運有四種「華語、客語、台語、英文」的播報,所以我知道「下車」的客語怎麼說,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讓我能幫助這位客家阿婆。而這個經驗也讓我思考,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客運司機的語言培養能針對客運路線上的「語言需求」,無形中也拉近客運司機與乘客之間的距離,再之,也是很好的語言生活推廣。
    最後總而言之,「公共運輸環島情」計畫對我而言,不是單純的「旅遊」計畫,而是一個提供「社區」改變、「人我」連結,甚至是給予公部門意見「提昇交通品質」的過程。每個計畫者都可以透過自己的雙腳,為交通品質提昇做一點好事情,而這樣的計畫累積基礎,未來也能讓夠多人受益。畢竟改善後的便利交通,對我這種依賴「公共運輸工具」的人而言,才是無上的福利啊!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後記~~環島旅行小撇步




一、出發前的綠背包思考
    出發前便在思考除了公共運輸工具的要求外,怎麼讓自己的旅行是更貼近「綠背包」,由於期程不短,十七天的旅程勢必要換洗衣物、盥洗,那麼我在這個部份是否可以用更節水與友善環境的洗劑呢?
(一)把手工皂放在水果網袋中,方便掛起來使用又不會濕掉,這方法有被人稱讚喔!
(二)考量方便曬衣服自備衣架,不僅晾乾容易,也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三)準備雨鞋,我思考到(1)下大雨時可用,確實在林美遇到午後雷陣雨就派上用場了。(2)下田或到海邊體驗可用。
(四)選擇充電式相機,這點自己並沒做好。這次旅行最耗能的大概是我的相機,因為舊相機在旅行前一週說再見,臨時買一台可使用「3號電池」的相機,沒想到兩顆3號電池只能拍70張左右,因此遇到狂拍的時候,半天就沒電了,這真是個遺憾ㄚ。
(五)節能減碳的行動要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裡,可以從攜帶「環保杯」、「環保筷」的習慣開始,因為平常自己就如此,所以它們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了。
(六)手機基地台的使用,為了配合自己能在沒有網路線的情況下能上傳資料,朋友建議我買智慧型手機作為基地台使用,我跟中華電信申請一個月無限上網體驗,正好可以滿足網路需求。
二、旅行作息與網路建議
    第一天出發時對於生活細節還沒有很確定,所以就忘了拍站牌照片,不過第二天開始就變成習慣,看到站牌一定拍照記錄,除非公車來了來不及拍照。
    第二天起,生理時鐘自動調到5點半起床,先將過程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記錄下來,然後8-9點左右出門散步一下就開始一天的行程。
    每天行程似乎很滿,為了因應早起,晚上10點左右要火速的把當天的照片上傳到臉書「備忘」,簡單寫下圖說就趕快就寢。文章的撰寫,我習慣思考今天聽到最感動的話,或者哪些畫面讓自己感動,就以那個做「標題」,每次追趕前面的文字時才比較容易想起當時的感動點。另外,每天出發前的感謝卡與感謝小卡的撰寫,尤其小卡片需要準備6-8張備用,剛開始會壓日期,後來改用「通用」的感謝詞,就不壓日期,如此不管是司機、路人或任何想分享的人都可以得到「感謝」。


    把文章貼到部落格,建議不要用Yahoo部落格,這次因為自己建置時沒有考慮到「留言」以及臉書會封鎖的問題,在處理上都遇到一些問題。建議可以利用Google的帳戶建立blogger,比較容易管理編輯。
   
行李內容
物品名稱
數量
備註
衣物
3
可用塑膠袋分裝綁緊(衣、褲、襪捲起來減少空間)
睡衣
1
塑膠袋裝
毛巾
2
1條洗澡、1條擦頭髮
盥洗包
1
梳子、牙刷、牙膏等可放入
鞋子
2
除了腳上的布鞋外,另備室內拖、雨鞋(大雨可換)
電腦設備
1
相關設備
手工皂
2
中途有添購
面紙
2
中途有添購
衣架
7

1
這個多帶的,因為沒有時間看
小感謝卡
72
沿途送出,重量遞減
大感謝卡
36
沿途送出,重量遞減
奇岩生態方巾
25
沿途送出,重量遞減
活動看板
1
用剩下的瓦楞板貼上A3海報
讀卡機
1

活動名片
3
介紹「公共運輸環島情」計畫可用
行李的雨衣
1
預防大雨把行李弄濕
隨身書包的內容:
物品名稱
數量
備註
行程紀錄手冊
1
沿途可以記錄相關訊息
L
2
一個放手冊,一個放送給協助者的東西
相機
1

電池
數個
這是旅程中最耗能的東西
環保杯
1
可以隨時補充水份
環保筷
1
用餐時可以避免用免洗筷
錢包
若干
方便臨時購物
悠遊卡
1
不能使用悠遊卡的公車很少
小東西

筆、防蟲藥




後記~~我的「另類」遊學台灣



     這次「公共運輸環島情」的旅行,在還沒有出發前就把它訂為我的另類「遊學台灣」,因此,特別把奇岩社協舉辦「遊學台灣」活動的T恤拿出來,把自己當成學員,以公共運輸工具環島向「各個關懷在地的人與組織」學習。17天行程,每天行程緊湊且收穫滿滿。
    出發前,我寫了一篇「尋找改變的力量」,我希望透過環島旅行找出「公共事務」、「組織」、「參與者」三者的關係,在旅行中也確實感受到這三者間相互的影響。
    第一站,雞籠文史協進會莊麗卿秘書,因為喜歡文史,進而成為協進會的一員,然而也因她帶動了家人一起協助協進會的相關事務,家人無形中也受到啟發。
    第二站,礁溪林美社區吳秀鄉女士雖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人員,工作之後了解社區關懷的活動,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第三站,員山的楊文志因一則老農在日正當中暴斃的報導,開始對農業有了深刻的思考,甚至投身進行農法研發,他說希望未來可以透過這些方式來幫助更多人。
    第四站,豐田「五味屋」陳禮安來自台北,因看到孩子與母親別離痛哭的場面,促使她決定到花蓮工作,後來看到孩子的母親也進入五味屋工作,他認為可以提供在地人一份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第五站,原訂住宿台東刺桐部落因變更計畫無法成行,不過參與他們「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行前說明,間接也了解刺桐部落因杉原灣被蓋大飯店議題,開始他們尋求各種改變的可能性,除了成立組織還在社區推動各種生態活動。另外,借住朋友林震洋家,他分享孩童時美好的環境經驗影響他進入環保組織工作,甚至參與選舉希望從政策面來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第六站,來到台灣最偏遠的達仁鄉,南迴健康服務關懷促進協會張凱雁小姐受總幹事影響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組織推動「方舟教室」計畫上可以著力,她先生甚至開始有整合自己專業與社區資源的想法,希望未來可以在土坂村開設民宿,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土坂。
    第七站,與屏東環保聯盟洪輝祥老師時遇到綠黨朋友,我們一起去關心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旁的火葬場議題,參與居民因了解社區狀況,深感此建設對當地環境的衝突,故站出一起關心,而洪老師去協助討論後續的行動。
    第八站,五溝水這個客家傳統聚落擁有很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產,目前面臨河川「水泥化」的課題,也因此他們希望透過組織串連,希望美麗的河流樣貌可以保存下來。
    第九站,到四重溪「綠農的家」的彩虹農場,在這裡洪輝祥老師以永續循環農業的概念來耕作,並且培育青年返農,他希望透過「綠農」無除草劑、無化肥、無農藥等做法去實現「台灣有機島」的願景。
    第十站,在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看到青年運用自己的創意與活力,不僅組織「台青蕉」樂團,還鼓勵外地青年到旗山來體驗蕉農生活,藉此推廣在地文化,所以協會王中義理事長說「青年願意出來接棒,自己的任務已了了」。
    第十一站,以鹿耳社區土壤鹽化的地方很難生產作物,可是鹿耳社區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蔡登進,也是現任多元就業的專案經理,就利用現有資源開發社區產業,為社區朋友提供一條出路。
    第十二站,由塗溝社區李自在執行長分享社區發展過程及社區力量的互動衝突,他認為社區發展不能只著重「硬體」建設,因為後面維護需要更多居民介入才能持續,反而應該善用社區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來創造發展特色。
    第十三站,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劉智熒秘書的經驗,因總幹事要她拍攝布袋之美的功課,讓她對自己生長的布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甚至全心全意地投入社區發展活動。因此,一個組織領導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第十四站,虎尾巡禮搭配計畫外的「網路共學日」,結果未若預期,經由網友葉振山的導覽我才認識虎尾,並從他分享自己開始認識虎尾的過程,了解一個人的「改變」,對土地產生愛很重要。有個朋友曾對我說「沒有認識,就沒有愛」,真的很貼切。
    第十五站,由張力亞分享紙教堂及桃米社區,他因有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因此除了解說外,還分享了他對背包客環島的想法,他認為提供便利的交通需求,才是讓更多人願意成為背包客的基礎。
    第十六站,籃城社區陳瑞芳老師從照顧自家長輩延伸到社區關懷,並善用自己的「行政能力」整合社區資源,讓長者可能愉快生活還能發揮所長。她的表現就是一個很好的在地組織影響者。
    第十七站,借住吳玉瑜家,能了解到龍眼乾的傳統烘焙方式是很好的學習,她說福田社區在辦理活動的時候,他們一家人也會幫忙。因此,透過「公共事務」讓居民與社區組織產生連結。
    第十八,福田社區發展協會張慶富理事長與簡銘執行長同屬核心的「十二壯士」,他們從社區資源調查到舉辦大型活動都很努力投入。另外,他們還以「安全社區」為目標,利用「時間銀行」的概念來延伸照顧志工的家庭,是很棒的社區管理方式。
    第十九站,從魏清水身上看到在地的草根精神,透過一己之力試圖為家鄉找願景,「國光石化」議題曾帶來環境衝擊,但也加強他為在地開創新途的意志。
    第二十站,來到水碓聚落,江慶洲一個人投入家園守護行動,他希望傳統聚落內含的智慧與價值能繼續流傳下去,雖然今年在守護成果上遇到困難,但他仍舊努力尋求其他的可能性。
    第二十一站,由彭秀春帶領我認識華隆罷工與後龍火葬場議題,這些大型的議題都能讓一些參與者改變,就像一位參與者說的「以前看到別人抗爭都覺得與自己無關,現在換自己時才了解別人的痛苦」,而彭秀春就是因為是過來人,所以她願意去幫助更多同病相憐的人。這就是公共事務影響一個人的範例。
    第二十二站,在竹北新瓦屋客家園區聽陳板老師分享客家人面對公共事務的生存智慧以及新瓦屋的保存概念。我想某些事件看起來是「失去」,其實正在醞釀未來「重新獲得」的可能性。
    第二十三站,原本是「網路共學日」,但因颱風取消。在根與翼工作室了解主婦們透過「相互合作」所凝聚的力量之大,雖然是一塊小小的「夢田」,卻成為彼此學習成長與實現夢想的園地。
    第二十四站,在觀音海岸了解「千年藻礁」議題,聽到潘政忠理事長分享新屋永興社區成功抗爭風力電廠興建的例子,可見「公共議題」是凝聚社區力量的好起點。
    第二十五站,林秀美與邱子容她們湳仔溪守護聯盟在守護行動失敗後並沒有氣餒,反而成立枋橋文化協會轉型推廣板橋文化,一條溪的守護,變成一個城市的文化推展,看起來「失敗」其實不是失敗,而是轉往另一條「勝利」之路。

    這次環島旅行所經歷的每一件事件,都提供我在「社區發展」主軸上的多樣思考,讓「遊學台灣」的尺度跨越「社區」成為「台灣」整體的社區發展,也醞釀我未來在社區發展領域可以著力的方向。「公共事務」是個「轉變子」,它開始轉變「參與者」、「組織」、「社區」的命運,所以每一件「公共事務」的發展都是值得學習與期待的。它,也正在轉變我呢!!因為「台灣幸福」的故事正不斷在上演當中……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0825新北板橋—鐵娘子的願望


    「她再兩個星期就要臨盆了,可是她還是拉著我說,應該為湳仔溪做一點事情,所以我們決定去拜訪這裡23位里長,子容挺著大肚子,而我揹著一個小孩,騎著一台小摩拖車就出門了。」枋橋文化協會總幹事林秀美說著當年與邱子容理事長為湳仔溪議題奔走的情況。
    跟秀美認識是在今年奇岩社協舉辦花東社區參訪活動中,秀美因為是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代表,因此與我有了連結。在活動過程中有機會與她進一步交談,進而發現理事長竟然是我認識的朋友,這樣的連結實是不可思議。所以在規劃環島旅行參訪點時,我把秀美列入其中。
    從中壢搭區間車來到板橋,出站後竟然找不到規劃中的客運站牌,心急如焚撥手機給秀美卻找不到人,只好先看公車路線有沒有熟悉的「名稱」,還好在藍37路線中看到「館前西路口」,而車子正好進站,跟司機確認後趕緊上車。按著秀美家的地址走到「接雲寺」,可是找不到他們的巷子呢?跑去問店家,店家也不清楚,不過有個客人跟我說,旁邊有條巷子可以去看看,果然那條我要找的巷子。在巷口我打電話給秀美,還好有接通,沒多久就看到她了。
    秀美的先生是位藝術家,家裡的擺設有書牆及作品,空間不小所以也兼作協會的開會場所。她家屋頂有個小花園,裡面還種了一些菜,看起來非常豐富多元。沒多久,我們就聊起過去,我問到組織為什麼會開始關心湳仔溪的議題呢?她說,會開始關心湳仔溪是在2005年,那時候子容發現湳仔溪旁的樹被砍了很傷心,後來才知道這條美麗的溪旁要興建高架道路,他們趕快想辦法找人連署,甚至開始辦活動,找民意代表,可是都沒有得到好的回應。
    有 一次,子容聽到前市長周錫瑋要去新莊中港大排參加啟用典禮,她就找秀美兩個人去舉白布條,因為只有她們兩個人,因此警察要驅趕她們的時候,她們很勇敢的說 「我們只有兩個人,第三個人還在肚子裡,所以不用申請集會遊行核准吧!」兩個媽媽舉白布條引起媒體的注意,她們要求周市長為湳子溪舉辦公聽會,後來周市長 接下陳情書,並承諾會舉辦公聽會。所以,子容認為應該讓更多里長了解這議題,盡管她再過2週就要臨盆了,仍然找秀美去拜訪鄰近23位里長,並請他們支持高架道路的替代方案,她們兩個媽媽,一個挺著大肚子,一個背著小孩,每個里長辦公處都去拜訪,最後得到21個里長的支持。
    子 容覺得湳仔溪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河川,能在都會區保有「野溪」風貌真的很罕見,而且這條溪更是板橋母親之河,昔日經由湳仔溪將板橋的農產品運往新莊,再從新 莊運回民生日用品,於是有了繁榮的枋橋老街。她們希望能保留湳仔溪自然的水岸,讓板橋成為一個有文化記憶的城市。湳仔溪的守護運動凝聚了許多關心板橋的朋 友,大家對板橋的未來有了美好的願景,這群伙伴一同發傳單,辦活動,希望影響政府的決策,但是最後仍然無法改變政府的既定政策,特二高架道路工程還是發包 了。雖然湳仔溪沒有守護成功,但是守護的過程讓她們反省到,在地的文化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於 是,她們為湳仔溪舉辦一場告別音樂會,之後她們把原本的「湳子溪守護聯盟」轉型成為「枋橋文化協會」,開始推動板橋一帶的文化活動。現在她們正推動「枋橋 河岸古城藝術生活圈」,希望把鄰近的捷運站、老街、台灣藝術大學、浮州一帶的人文藝術與自然生態結合起來,讓板橋成為一個有文化氣息的地方。
    他 們也跟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將「湳興社區活動中心」轉變成為辦理活動的場域。今年九月托兒所搬遷後,活動中心更擁有了完整的三層樓空間。秀美說,她們結合協 會幹部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的專業,並辦理一系列的民眾參與式設計活動,大家一同設計了理想的社區活動中心,並且做了模型放在活動中心裡面,希望告訴參與者 「活動中心未來的願景」。
    秀 美、子容兩個人守護湳仔溪的行動雖未盡如人意,但是從「失敗」中找到推動枋橋河岸古城藝術生活圈的遠景,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視野。我相信從這兩個「媽媽」的 力量開始,正在逐步在改變社區的發展,如秀美所說「媒體形容她們是『鐵娘子』」,其實她們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一個夢想、一個願望而已。

0825桃園觀音—給土地未來一個機會


     「我因為參加台灣教師聯盟,才開始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教師退休的潘政忠(暱稱:石頭)這樣告訴我。這次公共運輸環島旅行,選擇到桃園觀音看「千年藻礁」是因為石頭在這個議題上的著力甚深,所以請他協助。
    從中壢來到觀音新坡,由於好友Alice載我到中壢總站時很快就搭客運,因此比原訂的時間早半小時,我先找郵局寫張明信片給自己,透過「郵戳」來證明自己「到此一遊」,寄明信片這件事情,已成了自己實踐計畫中有趣的部份,所以每次看到郵筒都有種「衝動」的感覺。
    在 新坡站牌與石頭會面後,他說有個朋友要去大潭電廠看「廢油排放管」,他問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來到大潭電廠旁,有位大哥在我們的車前停下,他下車後跟石頭 說明之前幾次廢油偷排的情況,而現在「排放管」被封起來了,他擔心之前「偷排」的廢油,未來會從別的地方排出。這位大哥的焦急可以想見,因為他受雇於附近 一個養殖場,每次滿潮是他們養殖場引入海水的時候,上次大潭電廠偷排廢油,使得附近產生惡臭也是他發現的,他擔心這樣會影響他們所飼養的魚產,因此,希望 石頭可以協助他透過民意代表來確認「排放管」封住的原因。
    石 頭目前是大堀溪文化協會的理事長,從他在網路分享的訊息中,可以看到他非常積極參與大堀溪污染、守護觀新藻礁、反對新屋風力發電機等議題。當他帶我進入藻 礁生態區,一眼望去是紅樹林,旁邊有一根偌大的風力發電機在運轉,石頭指著紅樹林的對岸說,「那裡是新屋永興村,正因為他們團結地擋下風力發電機的設置, 所以才能維持現況。」現在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我常想建造這種「大型且集中式」的發電機組,不如採用「分散式」的發電方式,讓再生能源透過政策的推動成為 新興產業,畢竟「大型且集中式」的發電方式對於在地永續性是有很大威脅的。
    來 到藻礁區,回頭望著海岸線,風力發電機排排站不打緊,沿岸的消波塊以及一些含有建築廢棄物的蛇籠護岸,讓海岸的樣貌變得很不美麗。石頭說這些千年藻礁是由 「植物」產生的,是一種叫做「石灰藻」在石頭光滑面留下鈣化物所累積起來的,這個跟珊瑚礁很不同。他帶我去看附著在石頭上的石灰藻,看起來是粉紅狀,薄薄 的一層,很難想像它可以累積到現在所見的狀況。石頭說石灰藻的累積,10年還累積不到1公分厚。在劉靜榆老師的研究報告中,觀新海岸的藻礁是全台灣面積最大片最容易觀察的地方,但是現在觀音海岸的環境越來越差,我想藻礁的累積應該更不容易了吧!不遠處可以看到大潭電廠的碼頭,就是因為興建了這座碼頭,產生凸堤效應,為了遏阻南岸的淘蝕就築起海堤,從此漂沙受到海浪撲打海堤的反作用力,逐漸覆蓋在藻礁上,造成造礁的石灰藻無法附著生長,藻礁就此奄奄一息。
石頭指著因莫拉克颱風造成海堤的潰堤處說:「看!這裡面埋著不知多少的有毒事業廢棄物。」相關單位為了防止潰堤擴大,就以大量的消波塊來阻擋海潮。石頭接著說:「兩年來已投入超過1500個消波塊了!」
    離 開藻礁生態區,石頭載我去甘泉寺旁的小吃店用餐,他向我解說「觀音」鄉名的由來,就是因為以前曾經撿過一座「石觀音」,後來才從石觀音延伸成觀音鄉。而石 觀音是供奉在「福龍山寺」,後來發現這裡的泉水可以治病,才改名為「甘泉寺」。石頭帶我去看「甘泉」的出水口,原本想嘗試看看,不過石頭建議不要,他說在 醫學不發達的年代,總是會有人需要透過宗教的支持,來對抗疾病的產生,但是隨著外在環境改變,水質應該也在改變,所以小心為宜。
    後 來才知道「石頭」跟我都是「荒野保護協會」的會員,他以「石頭」為暱稱是希望以石頭的「堅定」來激勵自己守護環境的心。在台灣有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環境議 題在發生,一個在地人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真的很難去對抗政策的衝突。因此,看到在地人的努力,我認為每個守護的行動,其實是給土地未來一個機會,一個 超越世代正義的永續機會,現在沒有付出行動,那麼能留給下一代的美好事物就越來越少了。

0824桃園中壢—共組一方夢田


   琪芬和夥伴的夢田大夢:共廚(食,生態廚房)、共學(土屋教學)、共耕(假日農夫)、共樂(樹屋、沙坑、)、共得(有味屋、玩耍舖)、共享(類民宿型態),她與一群來自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因為一方「夢田」,正往前邁進。
*夢田,為孩子們的編織一個更好的未來
    受到颱風警報的影響,取消了環島計畫外所規劃的第二個共學日活動──「夢田交流午茶會」。會有這個交流午茶會是來自朋友Alice,原訂計畫是要拜訪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中壢好所在,希望透過她的幫忙在站所內提供分享的機會,後來她建議參觀「夢田」,晚上住在詹琪芬的「根與翼工作室」,最後琪芬建議來個「夢田交流午茶會」,因為颱風有不確定因素,所以只好在「風和日麗」的前一天取消。
    來 到「根與翼工作室」有幾位媽媽伙伴在場,琪芬先帶我去參觀「夢田」,他們已經蓋好一間網室書屋,裡面的擺設舒適,還提供許多學習的空間,甚至也設置「乾式 廁所」,讓「肥水」留在夢田。屋前有個磚灶,琪芬說這個灶有二個孔可以同時煮食,這樣才不浪費熱能。木屋旁有些卵石,是朋友們提供未來要鋪設活動廣場之 用。不遠處有一個空間是媽媽伙伴們的種植區,一畦一畦的田地,上面蓋著乾草,一不小心會以為裡面沒有種東西,其實這都被伙伴認養了。這塊田是一位伙伴的父 親提供的,因為有了這塊田,大家可以一起來這裡實現夢想,所以叫「夢田」。
*腳踏的步道,是伙伴們用廢棄的材料鋪起來的
*推動乾式廁所,不浪費水又環保
*磚灶,除了烹調之外,聽說煤灰也是一種染料

*這是伙伴們以自然農法栽種的田
    回 到「根與翼工作室」,午茶交流會雖取消,但實際上還是有幾個伙伴來,我們都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所以針對合作社的現況做了一些交流,而奇岩取 貨站是合作社體系內唯一從社區組織延伸出來的站所,這樣的經營經驗非常特別,當然也有一些討論。而談到這次環島旅行經驗,我提到宜蘭農友楊文志的番茄「斷 尾求生」過程,還有屏東環盟推動「綠農的家」的現況,以及未來可以衍生「社區自主體系」的可能性,這些都是因為我們關注「台灣環境」的未來。
    琪芬曾在「芳鄰成長園」工作,芳鄰成長園成立於2004年, 是中原大學胡寶林與她共同成立,而她負責裡面大大小小的活動,當時他們有一個一百坪的空間,以家庭為單位舉辦各種活動,也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成長園經營的有 聲有色。大約在三四年前,琪芬有機會進入合作社當社員,她才慢慢驚覺自己對環境認知非常少,因此透過讀書會的分享討論,她決定邀請伙伴跟她一起做夢。2012年,她們的夢已經開始逐步落實…..
    夢田大夢,透過「合作」精神讓友善環境的作法進入生活,而這些「共同參與」的過程,不僅提升生命品質,也創造多元化的連結。夢田也可以讓人深思,怎樣的生命才有價值?當高齡化社會的腳步襲來,尋求「共好」的生活、生命、生態、生產,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夢田」或許是一個思考的方向。

0824新竹竹北—穿透體制的力量



    你能想像,百年前先祖的願望,在百年後由子孫承襲它且完成它,這是客家子弟「為了生存」所產生的智慧與力道。
    要感謝颱風警報,讓我有機會見到陳板老師,說起來也真讓人緊張,因為與老師的聯繫一直是透過網路,差一點點就撲空了。如果不是因為颱風關係老師是有其他重要會議要進行的,因此,得以順利完成行程,要感謝颱風相助,讓我能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與老師簡短會面。
*新瓦屋一名,來自這個老公廳

*把農田變成生態池,讓都會區的感受變柔和
    之 前環島旅行在規劃時,新竹地區要找參訪點,無意間得知陳板老師有個「第三工作室」在竹北便決定拜訪,主因還是他是奇岩社協美華執行長的「老師」,美華曾上 過他的課,所以行前美華說「陳板是我的老師」。臨行前,提供「幸福花束」的圖片讓我做看版的媽媽畫家林麗琪也請我問候老師,拜訪後才知陳老師曾訪問過她, 所以我們的連結是這樣的。
    拜訪美華執行長敬重的老師,讓期待這個人為何會走到社區營造這條路,當我來到新瓦屋找不到老師時很是焦急,沒有老師的電話,只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在臉書下留言「找不到老師」的訊息。還好,我運氣夠好遇到一個小天使~~小恩,他是我在四處問人「你認識陳板老師嗎?」唯一告訴我「我們這裡的人都認識陳板老師」的孩子,原來小恩媽媽是社造中心的人,透過她的協助,我終於「找到老師了」。
    老師很早就進入文化觀察與批評的領域,曾在1996年左右新竹縣政府興建文化中心時,因為他本身是學建築的,且規劃團隊希望文化中心的樣貌能融入客家文化便進入文獻的考究工作。我問老師未何進入社區營造工作,他認為會從事社會改造運動是因為「命定」,受祖父影響所致!
*保留各種建築樣態,為五十年後的子孫留下時代的空間氛圍
    在 我的受教育過程中,對「客家文化」一直很陌生,大學時縱使知道同學是客家人,但我印象都只停留在「他會講客家話」,其他與族群相關的文化差異或認知是完全 不了解的。陳老師也分享到「客家人會為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但是將來有機會,他們會再次把以往『失去的』重新復興起來」。從演化機制來看, 「短暫的妥協,其實是為了確保現階段子孫最佳的生存力,哪怕會因此喪失部份權力,也要確保子孫能存活下來」,這是一種站在確保族群繁衍的智慧,而這個也讓 我想到許多客家族群生活的區域,遭遇「公共議題」壓迫時,這些區域的人選擇不站起來反抗,或許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觀點上吧!
   老 師分享公共事務的推展應該「穿透體制」並「廣結善緣」,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平日累積的力量就能集結起來。廣結善緣,在從事社區發展工作更需要如此,我總 是相信社區裡的每個人都有其才能,善用每個人的才能合作,一定會讓改變社區得到更大的力量。因此,我常跟伙伴分享,在社區裡每個參與者都很重要,因為大家 的參與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而且要深信這件事情一定能為社區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