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南靖搭乘火車到水上車站(其實只差一站),和昨天不同今天有站長服務,他告訴我不是每天都有人在。從水上車站到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所在地「新厝」站,因為客運司機在講電話,我下車一轉身還來不及說要拿行裡,行李就被載走了,趕快通知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智熒,她才去幫我「追回行李」。
來到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洲南鹽場」,這是縣政府提供協會作推廣自然生態、人文教育的場域,總面積20公頃,目前大約只用15公頃,眼見所及是一窟窟的鹽田。智熒說她來到這裡約9個月,本身是布袋人,剛從學校畢業時父母希望她「回家」,為了讓父母安心才回到布袋。後來知道協會徵人才來參加面試,她說協會總幹事蔡炅樵給她一個功課,要求她用相機拍下令她感動的布袋,出門求學這麼多年之後,透過這種方式她認識到不一樣的布袋之美,那些是她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地方。
來到協會後她覺得每天都非常忙碌,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好像都沒有休息到,而最近才剛結束兒童營隊與遊學台灣計劃,她說我的到訪給她一個休息的機會。因為她家很近,她總會把工作完成再回家,因此常常很晚才回到家裡,所以感覺日子過的非常快!她說晚上正好有暑期工讀生的「成果分享會」,邀請我ㄧ起參與,由於奇岩社協前幾年也曾申請過這樣的計畫,所以有種熟悉感。
智熒也提到他們的營隊結合在地資源,團隊中就請邱經堯先生介紹「生態養殖」,分享會時遇到邱先生,他說生態養殖就是讓養殖過程成為「循環體系」,裡面有「社會魚」與「經濟魚」之分,透過這兩個腳色的魚種相互合作自成體系。他比喻一個實驗「就是在魚缸內放入100條魚苗,最後只有5條成長,這循環體系就是其他95條變成剩餘5條魚的養料,提供這5條魚成長,而生態養殖就是在建構這樣的環境」。另外,他也提到魚腸子是彎彎曲曲的與人類相同,從此觀點來看,人類應該是素食者,他說他出去演講時都會分享這個觀點。我問他如果強調「素食」會不會對他的養殖漁業不利,他說當然不會而且會更有有利於他的市場提升,因為意識到「環境與食品健康」問題的人更會選擇他的產品。
分享會時智熒引介總幹事蔡炅樵讓我認識,在之前智熒分享過協會是由「文史工作室」轉型而來,總幹事與很多主要成員是從那時候開始聚集的,而總幹事原本是報社記者,後因報社組織縮編而失業,不過也因為這樣的人生轉變,他投入發展布袋的工作,未來他也會開始養魚,或許是受邱先生「生態養殖」的影響,想把生態養殖變成協會的「產業」,除了提供協會「永續基金」,還能友善環境,為人們提供健康的食物。
目前洲南鹽場由老鹽工來敎授技術,鹽場1824年開闢到2000年關閉,現在擁有技術的長者越來越少,2008年他們重整鹽場,推廣製鹽文化不外乎傳承技術,也創造布袋文化特色。傳承,一直是推動文化發展要面臨的問題,長輩們透過經驗產生許多文化智慧,但是隨著時代變動,如果不能提供舊知識新價值,那麼「傳統產業」將快速消失。產業如此,組織的運作也是這樣。在暑期工讀的分享會上看到,工讀者雖不是布袋在地人,但透過組織工作人員的薰陶,他們對在地文化與工作實務都有很大的精進。另外在地青年志工的活動參與,這種自主性參與能也是深化青年在地情感的重要方法,未來還能投入青年對在地的夢想。因此,讓青年認識在地並熱情投入,為在地文化融入新價值新元素,應該是在地發展的重要方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