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百年前先祖的願望,在百年後由子孫承襲它且完成它,這是客家子弟「為了生存」所產生的智慧與力道。
要感謝颱風警報,讓我有機會見到陳板老師,說起來也真讓人緊張,因為與老師的聯繫一直是透過網路,差一點點就撲空了。如果不是因為颱風關係老師是有其他重要會議要進行的,因此,得以順利完成行程,要感謝颱風相助,讓我能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與老師簡短會面。
*新瓦屋一名,來自這個老公廳
*把農田變成生態池,讓都會區的感受變柔和
之
前環島旅行在規劃時,新竹地區要找參訪點,無意間得知陳板老師有個「第三工作室」在竹北便決定拜訪,主因還是他是奇岩社協美華執行長的「老師」,美華曾上
過他的課,所以行前美華說「陳板是我的老師」。臨行前,提供「幸福花束」的圖片讓我做看版的媽媽畫家林麗琪也請我問候老師,拜訪後才知陳老師曾訪問過她,
所以我們的連結是這樣的。
拜訪美華執行長敬重的老師,讓期待這個人為何會走到社區營造這條路,當我來到新瓦屋找不到老師時很是焦急,沒有老師的電話,只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在臉書下留言「找不到老師」的訊息。還好,我運氣夠好遇到一個小天使~~小恩,他是我在四處問人「你認識陳板老師嗎?」唯一告訴我「我們這裡的人都認識陳板老師」的孩子,原來小恩媽媽是社造中心的人,透過她的協助,我終於「找到老師了」。
老師很早就進入文化觀察與批評的領域,曾在1996年左右新竹縣政府興建文化中心時,因為他本身是學建築的,且規劃團隊希望文化中心的樣貌能融入客家文化便進入文獻的考究工作。我問老師未何進入社區營造工作,他認為會從事社會改造運動是因為「命定」,受祖父影響所致!
*保留各種建築樣態,為五十年後的子孫留下時代的空間氛圍
在
我的受教育過程中,對「客家文化」一直很陌生,大學時縱使知道同學是客家人,但我印象都只停留在「他會講客家話」,其他與族群相關的文化差異或認知是完全
不了解的。陳老師也分享到「客家人會為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但是將來有機會,他們會再次把以往『失去的』重新復興起來」。從演化機制來看,
「短暫的妥協,其實是為了確保現階段子孫最佳的生存力,哪怕會因此喪失部份權力,也要確保子孫能存活下來」,這是一種站在確保族群繁衍的智慧,而這個也讓
我想到許多客家族群生活的區域,遭遇「公共議題」壓迫時,這些區域的人選擇不站起來反抗,或許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觀點上吧!
老
師分享公共事務的推展應該「穿透體制」並「廣結善緣」,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平日累積的力量就能集結起來。廣結善緣,在從事社區發展工作更需要如此,我總
是相信社區裡的每個人都有其才能,善用每個人的才能合作,一定會讓改變社區得到更大的力量。因此,我常跟伙伴分享,在社區裡每個參與者都很重要,因為大家
的參與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而且要深信這件事情一定能為社區帶來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