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童年家鄉的夜晚,常見螢火蟲飛舞,學齡之後,記憶中的水稻田便悄悄地變成了水泥停車場」,這是32歲的林震洋競選立法委員的文宣品中所寫的自傳開頭。
來到台東,原本計畫要住宿刺桐部落,而朋友大苑正好在台東糖廠舉辦「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行前會議,我到這裡與她會面,竟然遇到環保團體的朋友 震洋。由於這次志工人數不少,我思考了兩個點:衣服需要換洗,刺桐部落住宿空間有限,所以最後跟震洋討論去他家做「沙發客」,他也很豪爽地答應。
認識震洋在2007年,我服務於NGO,當時他在另一個環保組織,因為有往來所以有幾面之緣。這次能在台東見面其實也蠻巧的,離開之前的NGO後就沒再見了,而他來到台東工作,又是接續朋友的工作,所以連來連去又碰面了。
在震洋家,我問他為什麼會選擇進入環保組織工作,他說因為幼時的經驗,小時候曾看到的許多「美好」的景象,長大之後都改變了;而在動物園工作時,被一場會議中的討論給打動,「生態保育不只需要在野外進行,也要社會、經濟、政治面向的支持」所以更想投入民間環保領域。進入環保組織工作之後,某次綠黨借用社團場地開會而加入綠黨,期待促成政策面、制度面的改變,並在2012年代表綠黨參加高雄市左營/楠梓區的立法委員選舉;為什麼會選在高雄,除了預期人 口多的大都會可以吸引較多政黨票外,也是在經歷離開原生家鄉的生活。他也曾經投入「里長」基層選舉,結果並不理想。
記得以前朋友跟我說「政治是骯髒的」,但是我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之後,我認為這話應該被解讀成「政黨私利下的政策是骯髒的」,很多人常把「政黨」 等同於「政治」來看,在我的觀念中「政治是生活」,因為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件事情跟「國家政策」無關,而這就是「政治的實體表現」,只是一 般人都只看到「選舉」的政黨政策,而忽略掉更接近生活的政策思考。想想美國牛肉政策,它牽涉到食品安全與健康的問題;或者是,都市更新條例,攸關到自家被 都市更新時,將面臨的「居住權」改變的問題……這些看起來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旁而已。
看到震洋年紀輕輕就願意透過「選舉」來實踐環保夢想,這樣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以前課本中有這句話「青年在創造時代」,面對全球環境變遷,台灣未來要改變確實需要青年們懷抱「理想」且「熱情」地投入,如果能有更多像震洋這樣的青年勇闖國會,為台灣政治創造改變的機會,我想台灣的發展應該能更有活力、更為光亮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