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0816—嘉義水上~~陰錯陽差的妙事



 
    記得有次營造學會楊志彬秘書長到奇岩社區分享造區營造概念,在他的分享內容裡面提到「土溝社區」的經驗,當時我覺得非常有趣。因此,在規劃環島旅行時,透過台灣社造聯盟推薦可參訪的社區名單,看到「塗溝社區」,誤以為「土溝=塗溝」,所以興致沖沖地與塗溝社區李自在先生聯繫,並以此做參訪點。
    從台南鹿耳社區前往水上塗溝社區,下車後發現水上車站竟然沒人看管,原來這裡的站長不是每天都來的。離開車站詢問路人客運站牌在哪裡,正巧旁邊有個小吃店,走去用餐順便跟詢問老闆娘公車時間,老闆娘說「大崙」是所有路線都會經過,大約15分鐘一班車,因此我很從容的用完午餐再等車。
    大崙下車後,李先生載我認識塗溝社區,塗溝社區位於嘉南平原,有來自烏山頭水庫的水圳經過,且目前以種植台糖的甘蔗為主,因此,塗溝社區利用五分車鐵軌來營造公園,李先生說他們當初其實是希望這一條變成學生的快樂、安全通學路,只可惜只做了一段就沒有繼續延伸。
    李先生的工作屬公職,因為他對塗溝社區鄰近一帶的自然生態與文史發展相當了解,因此他會把自己的想法跟其他社區的領導人分享。所以,他載我去看嘉南埤圳的「九芎埤」「加走埤」時,他說社區發展工作不應該只做「硬體」改造,更要融合生態文化的內涵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他希望未來可以在埤塘旁邊做環埤自行車道,再結合鄰近的「魚寮遺址」、古代名人(墳墓)的歷史解說、糖廠遺址、萬年公…..等文化資源,加深遊客對在地的了解。

    他說,塗溝社區有兩個組織,最先成立的是「頂塗溝文化發展協會」,名稱會用「頂塗溝」是因為「下塗溝」的居民當時沒有意願參與,所以在訂定名稱時候沒有含括進去,以「社區一體」的觀點來看,反而很容易造成「排斥性」,回頭來看實在不妥。頂塗溝文化發展協會最早做了鐵支路生態教育綠帶公園,近年來「塗溝社區發展協會」引入藝術資源來改善社區的硬體,李先生解說社區時,早年所做的設施部分已損壞,甚至有產權問題被拆除的。李先生感嘆說,社區營造硬體固然可以改變視覺感受,但是如果站在社區生活的舒適度而言,只要社區不是髒亂,其實並不需要過度加入硬體,否則沒有後續維護管理對社區發展並無益處。
    李先生常帶著妻小在鄰近田野散步,他說這裡以前有一個「加走庄」在清朝時是嘉義最大的村莊,可是經過朱一貴、林爽文、戴朝春三大民變後,加走庄原有的18村庄多被滅村,僅剩的村莊後來也都遷移了,現在看到的甘蔗田裡還能挖出屋瓦等建材,如果沒有他的解說,大概很少人知道這裡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悲劇」。
    我跟李先生說晚上要麻煩他協助找民宿,他說他太太在「南靖站」的店有一間房間可以提供我住宿。南靖,這個站名對我而言非常陌生,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它,因為這次的接觸,我才知道南靖車站是因為南靖糖廠而來。李太太聽到我來「公共運輸環島」,要參訪社區組織,她突然問我「你是真的要來塗溝社區,還是你要去台南後壁的『土溝』社區??」她這麼一問,我突然驚覺好像是要去「土溝」結果來到「塗溝」了,可能是現在台南後壁的「土溝社區」非常夯,所以李太太才會問我這樣的問題吧! 而晚上在店裡遇到蔡小姐,聽到他們在談「環保酵素」我的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奇岩社協的夥伴們現在也想推廣,透過「環保酵素」的製作來幫助地球減輕「暖化」的問題。
    雖然陰錯陽差,但透過李先生的解說分享,我對塗溝社區的發展也有了概念,而李先生對社造的觀點也引發我的思考,確實「硬體」(建物)是一時的,「軟體」(文化生態)才是永續的基礎。因此,在社區工作中,尋找可長可久的永續價值是社區發展工作的重要思考點,也是提升人我品質重要的依據,我們選擇型塑怎樣的社區,且應該做什麼事情讓社區更具有永續性,其實都在考驗著參與者的「視野」與「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